日前,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天津举行。其中,浙师大艺术团选送的畲族舞蹈《畲山春》因其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在本次活动中喜夺舞蹈类(甲组)最高奖一等奖,同时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并参演了大艺展闭幕颁奖晚会。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目前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会。从去年12月起,浙师大舞蹈队的成员们就积极备战本次大艺展。而创作这样一个似水柔情,弥漫着江南风味的舞蹈作品竟然是一名来自北方的老师——浙师大音乐学院舞蹈讲师李娜。日前,记者找到了李娜,与她聊起与舞蹈结缘的故事。
痴迷舞蹈,换来了“舞痴”的外号
1979年8月,李娜出生于山东临沂。李娜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的钢琴教授,在父亲的熏陶下,李娜5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与手风琴,10岁时又分别拜师,学习古筝和舞蹈。对于李娜的艺术培养,父亲可以说是毫不吝啬,“那时,每到寒暑假,父母就会送我去北京舞蹈学院学习,一个暑假要好几千元,在当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因为基础扎实,1993年,李娜以临沂市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沂水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学习期间曾获得全市中专生首届钢琴、古筝、声乐、舞蹈、合唱指挥五项全能比赛一等奖,市舞蹈比赛一等奖。出挑的李娜很快被山东省舞蹈家协会相中,协会主动邀请她成为山东舞协的会员,那一年,李娜不过17岁。
1997年中专毕业时,因为内心对舞蹈的热爱,她毅然选择了舞蹈,并以专业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
大学四年,李娜对专业极其投入,除了文化课,她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泡在练功房里。如此痴迷舞蹈,换来了“舞痴”的外号,也换来了种种荣誉:成绩年年稳坐学校年级第一,学校奖学金的专业户,并多次以领舞、独舞的表演方式代表学校参加对外交流活动,与韩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舞者切磋技艺……可谓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那时李娜身高1.65米,风华正茂,加上频频获奖,深得各大剧团的喜爱。还没毕业,就有不少导演抛来橄榄枝,希望李娜可以去他们的团里当舞蹈演员。可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娜最后都一一拒绝了。李娜说,不是她不想踏上舞台,而是她太爱舞台,太爱舞蹈,不想与之分开。
“舞蹈演员的寿命都很短,我22岁毕业,最多再跳10年,10年后下来我已经32岁,再转行,前途渺茫。还不如现在就当老师,培养更多的舞蹈苗子。”对于老师这份职业,李娜显得信心十足,她说相比其他人,自己当老师有三大优点:一是她科班出身,基础扎实;二是她具备表演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将动作示范得很到位。“比如你让学生抬腿180°,自己先抬一次给她看,简单明了,做一次示范,比说十句话还管用”;三是她能编舞、能作曲,了解舞台,这样可以带领学生做出一点成绩来。
打定主意后,李娜先后投了几份简历,待大学毕业时,她分别被几所大学录用,但她最终选择了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理由很简单:浙师大是一所省级大学,有好的平台能让她迈开步子走自己想要的路,而且浙江是鱼米之乡,对于出生在北方的她而言,这样柔情似水的江南风景是她不曾见过的。
在浙师大,她开始了舞蹈创作之路
2002年,李娜来到了浙师大音乐学院,一边继续攻读舞蹈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一边当上了学校的舞蹈老师。
那时,22岁的李娜被安排给大三、大四的学生上课,有些学生甚至比她的年纪还大。因为年纪小,一开始李娜总是被班里的学生欺负。“第一次走进教室,感觉大家的眼神都挺不屑的,还有男生故意调侃我,说他比我大三岁,不知道叫我老师好还是叫我妹妹好。”听完男生的话,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李娜也羞红了脸。但等到李娜秀出舞技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李娜的实力让他们对这位“小老师”深深折服。
“后来,他们才知道,我不仅拼,而且狠。”李娜说,在她的印象中,舞蹈一直是一件很严格的事,动作不到位,就要重新来;动作到位了,就要更完美。后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李娜渐渐学会了包容和理解,师生关系也愈加融洽。
除了学习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在浙师大就职期间,也是李娜开始舞蹈创作之路的关键时期。李娜介绍,当时校艺术团每年都有社会服务任务,需要老师自己创作舞蹈带学生出去表演。“记得我第一个创造的舞蹈是表现金华市民生活喜庆的,当时还不懂创作,对金华的历史文化也不是很了解,只是把原有的知识捏合起来排了一个舞。那时只注重整齐,觉得大家在一个方块里大齐跳就是美,后来再转过头去看,才发现其实排得挺糟糕的。”但即便如此,李娜的创作才能依然得到了市领导的赏识,因为在当时的金华,像李娜这类能兼作曲、作词、编排舞蹈的人才实在太少了。此后,李娜被任命为文化下乡的指导老师,有了更多的创作机会。
谈起如何寻找舞蹈创作的灵感,李娜笑道:“这还得多亏我的丈夫陈俊华。”陈俊华以前是浙师大的数学老师,后来辞职经商。虽然不再站上三尺讲台,但陈俊华对李娜的事业很是支持,为了帮她寻找灵感,闲暇之余,陈俊华会开车带上李娜到处转转,看田间地头,看风土人情,看传统婺剧,看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江南风情。因为夫妻俩都深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像李娜创作的《婺魁》,就是夫妻俩在一次婺剧热场中偶然看到的。“当时看到一个扮相很奇怪的人,抓了一个小孩,给孩子眉心点了一颗朱砂痣,戴上状元帽,就开始放鞭炮,觉得很新奇。”后面经过了解,李娜才知道,这个人物叫“魁星”,是神话传说中主宰文运兴衰之神,每逢重要节日,民间总会以“跳魁星”(又称“跳馗星”、“魁星点斗”)的方式,表达对青年学子刻苦学习、得中高魁的祝愿。婺剧戏班“过场”的头、末场都要演“跳魁星”片断,它也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来,凭借对《婺魁》的创作,李娜还在2012年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中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畲山春》是又一个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
谈起前段时间刚刚斩获大奖的节目《畲山春》,很多人只看到了舞台上精彩纷呈的6分49秒的表演,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李娜和学生们花了近3年的时间,改了十几个版本后“熬”出来的成果。
李娜说,2013年,她接受领导指派的任务,陪同音乐学院的一位学生去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参加他们传统的“三月三”节。那位学生负责唱歌,李娜则负责带领一些学生伴舞。来到当地后,由于要租服装,李娜赶去银行取钱,听出李娜是外地口音,银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问李娜是不是外来的客人,来参加他们的“三月三”吗?还问李娜喜不喜欢他们这里,这让李娜倍感温暖。来到当晚休息的酒店后,李娜又被酒店里的畲族服务生热情款待。那一次演出,畲族人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性格给李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李娜又去过武义的畲族人聚集地采风。通过了解,她发现畲族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让她萌发了创作舞蹈的念头。
“舞蹈创作不是一句话,一个想法就能搞定的,要想达到精彩的表演效果,必须付出十万分的努力。”从武义采风回来后,李娜就开始着手研究起畲族文化,“畲族服装以宝蓝和黑色为主,女子长裙不过膝,民族的图腾是凤凰……”从编排舞蹈,到演员的配乐选曲、道具制作、服装设计,舞蹈的每一个环节,李娜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完美。
李娜介绍,《畲山春》的配乐选自《千年山哈》畲语舞剧中的一段曲子,好友王天明帮助融合了水流、吆喝声的元素;道具采用浙江特色竹子编筐;在服装设计上,李娜将畲族的图腾、绣花、古代宫装等元素进行了提炼组合;小演员们常常熬夜到凌晨,一针一线地在服装上缝上配饰,点缀七色的凤凰尾,搭配漂亮的流苏,使得传统的畲族民族服饰一下子鲜活靓丽起来。
经过几个月的彩排和十几版的修改,2013年11月,在贵阳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上,李娜创作的5分21秒的民族舞《畲山春》成功献演,并最终问鼎“荷花奖”十佳作品奖。这也是我省首次获得“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十佳作品奖。
今年年初,李娜又带着再次创作修改后的《畲山春》“杀”到了天津,参加了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全国七千多名舞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舞蹈类(甲组)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更令李娜高兴的是,表演结束后,全场七千多人竟然都学会了《畲山春》的主旋律,这首歌俨然成了现场版的“小苹果”。在接下来的全国专家记者招待会上,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袁禾还专门点到了李娜的节目,称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里,《畲山春》是她非常喜欢的一个节目,并在开完记者招待会后,主动找到了李娜要求合影,希望她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如今,比起自己跳舞,李娜说更享受当老师的感觉。“以前跳舞,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现在当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舞台上发光发亮,那种被需要感是很幸福的。”她说,现在创作作品,就像在编织自己的一个梦,只是通过学生帮她完成了。未来,她还会走更多的地方,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将金华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节目当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金华,爱上金华。
来源:婺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