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在四川凉山举行。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老师李娜创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扶持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跳魁星》从全国的50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入选决赛的51作品中排名第27名,获得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展演十佳作品”称号,是浙江省民族民间舞唯一一个获奖作品,。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由中宣部批准立项的全国性舞蹈艺术专业奖项,是全国最高水平的专业舞蹈赛事活动之一。2005年起,其中的“民族民间舞”评奖部分开始独立举办,两年一届。
《跳魁星》以原汁原味的婺剧音乐和传统的民间舞蹈“跳魁星”为基础,再现了魁星的人物性格与喜中状元的场面,个性化的舞蹈动作,大红大绿的婺剧传统服饰,独树一帜,惊艳了全场,也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深深喜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评价说:“《跳魁星》是汉族舞蹈当中非常有特色和个性且难得的好作品,它挖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的素材,保留了传统的要素,编排非常有个性,让人眼前一亮。”
丑里有一种特别的美
魁星叫文曲星,因是北斗七星之首而得名,俗说魁星主管文场,从秀才、举人、进士直到殿试:状元、榜眼、探花都由他点出。每逢重要节日,民间总会以“跳魁星”(又称“跳馗星”、“魁星点斗”)的方式,表达对青年学子刻苦学习、得中高魁的祝愿。婺剧戏班“过场”的头、末场都要演“跳魁星”片断,“魁星”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及台后“魁星出华堂,提笔做文章,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的喊声中翩翩出场,寓意讨彩,深受我市各地群众欢迎。2010年,“跳魁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娜对于“跳魁星”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路过市区骆家塘看到戏台上的表演,就被这魁星怪异的形象吸引了。“面具很丑,跳的步伐很奇怪,丑里却有一种特别的美,打破了我对动作的理解,我就想把它做成舞蹈。”
不少专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传统魁星步只有两种步伐,而舞蹈却需要不同的步伐,变幻的节奏与队形。李娜一直在努力做着两者之间的融合。比赛的现场版本是她经过10多版的改动,最后确定的。
保持原味基础上出创新
《跳魁星》共分四大段:点斗———请帽———抢帽———得中高魁,整个作品6分30秒,段落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关联。在“魁星”与“状元帽”的关系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在人物形象和舞台调度上出人意料,体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李娜在传统的魁星步两种步伐的基础上,发展出10多种步伐。在身体空间上,也尽量做一些变化,让两个人叠起来做成一个人的形象,上面的人只做手的动作,下面的人做脚的动作。又或者让学生们用“矮子步”,尽量构造空间结构的丰富性。脸上的傩面具可以通过牙齿咬动有表情的变化。李娜还把国家非遗“板凳龙”用人体特有的方式搬上了舞台与魁星手里的状元帽互动,形成了状元帽这个实物的虚拟空间,体现了状元帽之“得中高魁”的内在寓意。“这种创新,不能离开它原来的形象,又要满足现代观众对舞台的要求以及审美,这是最困难的。”
“跳魁星”原本音乐节奏均匀,没什么变化。“这种音乐听久像催眠曲,我们对音乐做了一些改编,通过符点、空拍等打破它原本的节奏,给人动荡不安的感觉,保持新鲜感,更符合现代的审美。”音乐运用了不同乐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来完成,节奏丰富,最大限度保持了婺剧的味道,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我想丰富它的人物形象,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这是传统文化与舞蹈的融合
《跳魁星》是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唯一一个傩舞,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共有31个大学生参与表演。
“‘魁星’是金华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我把它做成一支民族民间舞,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金华的。”李娜把婺剧的表达方式融合到舞蹈审美中,作品既是舞蹈,又是婺剧文化的载体,也让全国的专家、观众通过比赛认识这个人物形象,了解“魁星”文化、金华传统文化。
《跳魁星》是金华市文广新局设立的“金华市文化创作扶持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市文艺创作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与时代相结合的文艺道路,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不断繁荣我市文艺事业。从去年的“中国梦”、“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到今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信义金华”,每年的项目结合不同的宣传主题,弘扬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创作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饱含时代气息,彰显民族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凸显先进文化艺术水准,是具有原创性、地域性、示范性,并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文化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