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提起舞蹈家沈伟,很多人脸上呈现的是茫然,但是一说到,他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画卷》篇的编导,人们就会豁然开朗,露出“原来是他”的神情。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沈伟让一群舞者身着青衣,以身体为笔在巨大卷轴上作画,营造出“山河大好”的山水意境,这样的画面定格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事实上,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沈伟的名字和他的作品远不及国际上的赫赫有名。1995年,沈伟赴美留学,五年后,在美国纽约创办“沈伟舞蹈艺术”,这是首个以华人命名、全西方成员的非营利性质的舞蹈艺术团体。沈伟获得过多项国际荣誉,其中包括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2004年)和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7年)等。《华盛顿时报》称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纽约时报》称:“如果说当今舞蹈界还有可谈论的焦点,那就是沈伟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编舞家,其作品带来的无法抵挡的、令人惊讶的想象力。”
“沈伟舞蹈艺术”迄今受邀巡演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一百三十多个城市,成为在国际上接受度最高、沟通和融合东西方文化极深入的华人领衔的舞蹈艺术团体。“沈伟舞蹈艺术”获得过多个世界一流艺术节与艺术机构的委约,其中包括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荷兰国家音乐大剧院、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等;它亦是唯一一个五次受邀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并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驻地长达五年的艺术团体。
近年来,沈伟开始逐渐在国内展示自己的作品。2014年10月,他应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携代表作《春之祭》《声希》等亮相上海文化广场,这是他的作品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早已听闻大名,不少观众是做足了准备来看的,最后还是觉得低估了沈伟。演出结束后的交流会上,内敛的上海观众虽不似欧洲观众纷纷往台上扔花那样疯狂,但也抢着话筒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激动,“看得我心跳加快了”“太美了,看得我血液凝固”……
创新、中西合璧、中国文化走出去,这几个都是近年来人们热议的关键词,然而每条路似乎都困难重重。而沈伟这位华人艺术家,才四十多岁就早已跻身于世界级顶尖编导行列,这在人们眼里几乎是个传奇。因此,当沈伟回到国内,很多人迫切地希望得到些沈伟成功的秘诀。
优雅的身材配上别致的西服,沈伟的出现让人颇感气质不凡。在世界舞台翻滚了十几年的沈伟也是见过大世面了,然而身处公众场合的他,却出人意料地显得有些拘谨,不太自然,他显然不会用一些插科打诨来调节气氛。在面对着观众众多的甚至是雷同的疑问时,他回答得非常认真,轻声细语、娓娓道来。
舞蹈是种身体的运动,而不是Ballet
一群舞者顶着高高的巨大的球根状头饰,穿着缠在腰间的红色曳地长裙,宛如梦游般缓慢有致地移动,随后又出现了几对双人舞者,长长的黑色“塔形”裙子把每对舞者的下半身肢体连接一起,上身是分开的,他们缓慢展现着各种造型奇特的舞姿,和谐统一犹如连体婴儿的感觉。舞蹈选用了由龚志成改编的约翰·塔弗纳的音乐,加入了藏传佛教的咏颂,舞台以八大山人的《游鱼图》作为布景,整个舞蹈充满了仪式感,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理性的大气之美。这就是沈伟的舞蹈《声希》。缓慢的、克制的,这与人们经常看到的那种飞快地舞动,如杂技般不断炫技的舞蹈截然不同,可是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手投足,如同复活了的雕塑,渗透着一种让人无法言传的神圣感。“《声希》跳得好有灵魂出窍的感觉,而且跳这个舞必须是一口气,一呼一吸之间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多一口气就会被打断,就达不到那种状态。而且每个舞者之间都是前面连着后面,气息都是相连的,源源不断的。”曾跳过《声希》的舞者侯莹感慨道。
《声希》是2000年由广东现代舞团委约创作的。沈伟也曾是广东现代舞团的舞者。1992年中国第一个现代舞专业表演团体——广东现代舞团成立,沈伟成为了创始成员之一。1994年,沈伟荣获全国现代舞比赛编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取得“尼可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的奖学金,由此开始了他的国际舞蹈生涯。
刚到纽约时,沈伟生活得很拮据,他规定自己每天的开销不超过10美元。因此2000年,当朋友打电话建议他去买份《纽约时报》看时,沈伟觉得莫名奇妙,当时他怎么可能拿出四美金去买份《纽约时报》看呢?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那期《纽约时报》给了沈伟四大版的报道,谈他的艺术见解和创作。2000年,沈伟排了两部作品:《声希》《天梯》,《声希》在欧洲巡回演出,《天梯》在美国上演,其独特的舞蹈语汇震惊欧美舞坛,沈伟也由此成为倍受瞩目的舞蹈家。
起初沈伟从没想过在美国建自己的舞团,但当他收到了肯尼迪中心的演出邀请,他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会,可是没有自己的舞团就不可以组织演出。于是,沈伟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舞者,2000年在纽约建了一个非盈利艺术团体。
也就在2000年,沈伟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归纳自己的独特语言,他发展了名为“自然身体发展”的独特的运动体系。“从宏观来说,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开发是受到很多限制的,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说到舞蹈就说Ballet(芭蕾),但舞蹈应该是种身体的运动,而不是Ballet。”如今沈伟独创的这个体系也已被国外不少舞蹈学校采用。
“舞蹈语言、动作本身会给你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官,非常丰富、具体,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比如音乐、文学无法代替的。我们是人,了解人的身体,然后用我们自己的身体去传达一种感官的沟通,非常独特,也是很有潜力的。”沈伟认为Ballet中有些是反自然、反人性的,而舞者应该“像自然发展身体一样,发展自身的心力”。
2003年,沈伟创作了《春之祭》。芭蕾舞剧音乐《春之祭》自面世后的近一百年里,西方诞生了无数种形式的《春之祭》舞蹈作品。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的音乐里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其原始表现主义色彩也非常强烈,几乎每位编舞家都会在创作中考虑这个风格以及叙事方式,包括享有盛名的舞蹈演员尼金斯基、皮娜·鲍什。而沈伟则创作出一个颠覆所有预想的新版本,大胆地剔除叙事性,只从《春之祭》音乐本身出发,按音乐的结构来构建他的《春之祭》。舞台被沈伟设计得仿若一个棋盘,黑白灰为主的线条和色块构成一块块几何图形,舞者在上面位移、跃动、旋转,透出一股内敛的生命张力。《纽约时报》将其评为“年度最佳作品”:“沈伟的视觉带有美术性、逻辑性以及异质的特点,他的理念和策划与众不同。”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