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作品的意境美,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着的两个因素:一是"意",二是"境"。 对舞蹈艺术来说,意境美的创造是其审美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舞蹈的灵魂。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并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关键词: 意境; 舞蹈;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情感
On the dance-US mood
Zhang Wei
Academy of Music Grade4 class2 The instructor: Yao Lin
Abstract:US-dance work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dance works depicting the life of a picture of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gether and formed a kind of art realm. It contains an integral close contact with the two factors: First, "intended" and the second is "Habitat." On the art of dance, the mood is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esthetic pursuit of a state, is the soul of dance. Moods not only to deepen the theme of the role played, but it will also arouse the audience's imagination, to give the audience a feel of the flu. Dance to create the mood to reach this level, can be called works of art was accepted and loved by the audience.
Key words: Mood; dance; actual situation of Health; integration scenario; emotion
一、意境的定义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富有意境的诗歌,在此以后意境理论才开始逐渐生成和发展。据一些文艺史论专著介绍,在《易经》中开始出现了“象”的范畴:“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借助形象可以表达概述所无法表达和说清的思想。魏晋南北朝以后,陆机、刘勰、钟嵘等著名文论家关于“意象”、“滋味”、“风骨”、“神韵”等理论的提出,对意境说的形成具有重要推进的作用。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境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王昌龄首创了“意境”这个词,提出了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对境界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剖析。司空图解释了艺术境界重要特征,即要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皎然则以“取境”、“取象”、“取义”之说探讨了艺术境界的创造过程。王夫之以情景关系为纲,对境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阐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到了近代,王国维集合境界理论之大成,运用东西方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艺术境界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他明确的把“意境”定为中国诗学的最高美学范畴。
二、舞蹈的意境美
意境,即意象境界,它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自然也是要追求意境的。大凡具有意境的舞蹈佳作,我们往往会听到诸如“像一首抒情诗”或“像一幅写意画”之类的赞美。一部堪称优秀的舞蹈作品,除了舞蹈造型、基本功底、服装道具、音乐渲染等都需上乘外,还必须表现出其舞蹈作品的深切内涵——意境美。所谓意境美,是指舞蹈作品中描绘的生活表象与表现的感情内在交汇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有机统一能使人耳目一新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明晰的意境美知识,通过形、意、情、景的交融来营造舞蹈作品的意境美。
三、舞蹈意境美的创造
(一)舞蹈意境美的结构层次
舞蹈是一种文化,它能给人以崇高的想象与理解。在中国舞蹈中,“神韵”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我们知道,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所谓”神韵“,古人说是一种“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在我看来,古人所说的“神韵”无非就是舞蹈的意境。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意境创造,都具有独特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因而也表现出不同的创造手法和美学特征。舞蹈艺术创造舞蹈意境的物质材料,是经过提炼美化、节律化的人体动作和姿态,其表现手段是舞蹈运动的过程。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写,把观众引入到一个想像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不过,情景交融存在着一个不段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韵(意境)
景:即舞蹈作品的特定时空,是无作品中触发任务动情的外部环境。有了景,人物方能见景生情,情随景迁。舞蹈作品中的景,主要靠虚拟性,假设性的舞蹈动作,姿态和动作过程来描绘、模拟、表现。如由杨桂珍编导,刀美兰首演的独舞《水》,像抒情诗一样描绘出一幅澜沧江畔的落日图:一位傣族少女挑着水罐,踏着落日余晖来到江边,她先坐在岸边洗足戏水,然后又散开秀发在清亮的江水中濯洗,在徐风中吹干后,以麻利的动作于轻盈的转身中,转眼间就盘起了傣家姑娘别具一格的发髻。然后又挑起水罐,向炊烟缭绕的竹楼姗姗走去。这部作品用舞的语言诠释出傣家少女悠然端庄的唯美仪态,并以傣族传统的“彼美如象”的审美观体现着傣族民间舞蹈“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形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导者在汲取傣族民间舞蹈元素时,不拘泥于“形”而从“律”入手,充分展示傣族民间舞律动的韵味,从而使作品含蓄、优美、明快、清澈的呈现出意欲创新的形象。表演者更以其自然淳朴,舞姿柔美的风格和娴熟的技巧,生动的而细腻的刻画出傣家少女的恬美风姿,以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深深感染着观众。
情:即人体的外部形态。人物从见景生情到情随景迁,情动于中之后,“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于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这种心理活动下产生的外部形态有两种:一种尚属自然形态,如高兴了一蹦三尺高,悲伤了捶胸顿足甚至就地打滚……等,虽也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了人物的真情实感,但动作是随心所欲,形态放任而无规范,缺乏形式美感。这种“形”,虽然勉强可以称之为舞蹈,但还不是艺术舞蹈中的最佳状态。因为这种形,只能表现一种类型化的情感,如表现热情则情感奔放,动态高强,节律快捷;表现悲伤则情绪懊伤,动态沉重,节律顿滞。这种形,有的具有外部形态的美,能够抒发出一般人物的情,并且能渲染气氛,有一定的传感力。但是缺乏个性化和穿透力,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象:是形的凝练与升华,能准确鲜明刻画人物个性的外部形态,是饱含人物内心激情的外部形态,是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作为舞蹈意境结构一个层次的“象”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以人体为物质材料,动静结合,以动作过程为主的动态形象。2.它是以充溢的情感为其内核,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表现与再现相融合,而以抒情和表现为主的情感形象。3.它是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独特形象。4.它是具有审美价值、使观众玩味欣赏的形象。
境:在一部舞蹈作品里,舞蹈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舞蹈作品的成败和审美价值的高低。所以舞蹈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废寝忘食、梦寐以求的运用自己的全部心智,集中自己的全部审美创造能力去寻找和锤炼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不过,和舞蹈形象同时为舞蹈家们所看重所追求的还有一种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象外之象”,那就是舞蹈意境。意境,在当代文艺理论中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学家叶朗认为:“意境的范畴不等于一般艺术形象的范畴。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内涵比意象的内涵丰富。意境既包涵意象共同具有的一般规定,又包涵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正因为这样,所以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事实上,“有意境,自成高格”的审美效应,对舞蹈作品来说也是如此。且以黄素嘉编导的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中的《春回大地》一段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段舞蹈用精炼、虚拟的手法,对我国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氛做了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热烈的欢庆场面之后,舞台上呈现出一片新绿,空气是那样清新,环境是那样的宁静,在深情甜美的歌声中身披绿装的少女,好像是沐浴在春风中的禾苗,敞开心扉,舒展双臂,偏偏起舞。通过柔美的舞蹈,观众仿佛看到,姑娘们时而劳动在田野之上,时而穿行在绿荫之中。忽然,绿浪淹没了人群,刹那间,又只见林荫成片,绿野无边。下雨了!这春雨织成一张银色的网,给禾苗披上一层水露,给姑娘们缀上满身银珠,她们情不自禁的唱着生命的欢歌,接迎青春的洗礼……此情此景,如诗如画,不仅从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了人们更广阔的联想:春天又降临大地,祖国和人民又获得新生。
古人在评诗论画时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只外,乃得真味”,又说艺术品要善于引入联想,要能使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春回大地》所取得的正是这样的审美效果。她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且以有限的形象,表达出了无限的意蕴,创造出了一种“象外之象”,展示出一种“超出直接提供出来的事物的范围”的境界。①
(二)舞蹈意境美的表现手法
舞蹈意境是通过各方面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的。主题的深浅、造型手段,包括舞蹈语汇、姿态造型、技巧等。是创造意境美的重要因素。就拿佟睿睿编导,王亚彬首跳的《扇舞丹青》来说吧,有一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此作品,那就是:“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 它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可谓文治“舞”功。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的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体态形象,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它既具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又有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不但是舞蹈艺术所崇尚的,而且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高级审美境界,由此舞蹈《扇舞丹青》无愧为雅俗共赏、赏心悦目,令观众目不转睛的“墨舞”精品。
另外,舞台上的色彩、形状、音乐也是创造意境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红色具有生命力,它能引起人们热烈、兴奋的情绪;绿色是大自然本身的颜色,象征美丽、平和;白色明亮、纯洁,似有清冷;黑色深沉、凝重,使人肃穆......各种颜色具有不同特性,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形状,也是构成意境的手段之一。舞蹈是在运动中创造形象的。既然是运动就会有运动的方向和轨迹,这就是舞蹈的线条。各种线条图形所引起的情感反应是不同的。但却和某些情绪相对应。如横线,给人以稳定、安静;竖线则有直接逼来的压迫感;斜线似乎前程远大;而曲线、波浪线等则给人以婉转柔和、富于变化的感觉等。舞蹈家杨丽萍的《雀之灵》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又超越外在形态的模仿,以形求神,不仅使孔雀的形象睢妙睢肖地展现于观众视野,而且创生出一个精灵般的、高洁的生命意象。在动作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手指、腕、臂、胸、腰、髋等关节的神奇的有节奏的运动,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编导用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幻,把孔雀的引颈昂首的静态和细微的动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在这细微的动态中一颗颗生命之星在闪烁、在舞动,汇集成一条生命的河流,出神人化;在那昂首引颈的动态中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勃发向上的精神。杨丽萍并没有简单地搬用傣族舞蹈风格化和模式化的动作,而是抓住傣族舞蹈内在的动律和审美,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肢体能动性的优点,创编出新的舞蹈语汇,动作灵活多变,富有现代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雀之灵》犹如一个蓝色的梦境,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那个神秘的境地,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音乐,同样是创造意境形式之一。舞蹈动作是一种节奏上的动作。所以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都会对舞蹈意境的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意境还应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回味,使观众再次得到感官的享受和满足。它不仅产生于编导头脑的巧妙编织,还产生于经作品启示后的观众头脑。对舞蹈来说,它是编导、演员创造的终点,又是观众再创造的起点。它贯穿于从作者到观众创造的全过程。它应是深远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的。因此,一个舞蹈作品中的意境美否,是这个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舞蹈意境美的体现
舞蹈意境美指的是,舞蹈作品中以比较完美的舞蹈形式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表现出人们肯定美好、否定丑恶事物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愿望。舞蹈的意境美离不开人们对舞蹈作品的审美感受,但是人的主观感受又必须以客观存在的舞蹈美为前提,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舞蹈的审美特征,才能挖掘出深厚细腻的意境美。
(一)美在形象
形象性是舞蹈意境美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才能使人产生审美的感知。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来表现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这是一切艺术的特点和根本规律。
而作为舞蹈美的形象性,它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由于舞蹈艺术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是人体自身,因此,它只能利用人的头、躯干和四肢的表情动作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舞蹈是人的艺术,人永远是舞蹈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即使是以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舞蹈,其舞蹈形象也是拟人化了的,它比诗歌、绘画中缘物寄情、借景抒情更直接、更具体地表现着人的情感、理想、愿望,描绘着人的精神世界。舞蹈艺术中形象的表现手法是一种人的体质力量的舞蹈化,它具有巨大的审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所以更容易激发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意境的美,离开了人对舞蹈作品的直觉是不可能被感知的。因为舞蹈的美表现在鲜明、具体、生动的舞蹈形象之中,若没有鲜明、具体、生动的舞蹈形象,也就无从探讨舞蹈美。看过2007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的人在谈论它的美时,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体态轻盈,姿容俏丽的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迈着盈盈的舞步姗姗而行的造型。整个舞台以江南小城为背景,时时处处体现雨和巷,淡灰色的背景衬着亮丽的舞服,罩着淡淡的忧郁,随着背景缓缓变幻,一个个美丽的江南姑娘从雨巷中悄然穿梭,正体现了江南姑娘的纯情似水,妩媚动人.这一切使人感受到一种平静、安宁、舒畅的美感。而这就是舞蹈的形象性创造的意境和意蕴美所带给我们的心灵感受。
(二)美在感染
任何艺术形象都应具备感染性,因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才能够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拨动观众的心弦,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它的内在本质属性就是抒情性。舞蹈是最直接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是人的内在情感冲动所引发出的人体动作的外化。
人们所进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生活。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生活中的诗意和人们美好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能够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引起一种或喜悦、或振奋、或憎恨、或愤怒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需要和渴求,就必然在生理上得到一种快慰,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快慰和满足正是舞蹈意境和意蕴带给人们的心灵感受。
(三)美在独创
一个舞蹈作品只有具有了鲜明的舞蹈形象,才会产生一定的感染和功利作用,如果在题材的开拓上,在主题的深入挖掘上,在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上缺乏独创性,而是墨守成规地采用陈旧的方法,表现的是大家早已看过了的题材内容,它就不能给人以美感,所以舞蹈意境意蕴的美不可缺少独创性这一审美特征。
美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向化,它具体表现在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当中。任何一个舞蹈创作者,如果在创作活动中缺乏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老是去重复和模仿别人的手法,那就不能获得舞蹈的美。
(四)美在技艺
舞蹈意境意蕴美还体现在本体舞蹈作品的技艺性。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舞蹈演员舞蹈技巧性的表演艺术,二是指编导在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的运用和对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的细致深入的刻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
无论在演员的表演上,还是在编导的创作中,只有体现出一定的技艺性,观众才能得到舞蹈美的感受,通常技艺性愈高舞蹈美的感受就更愈加强烈。因为它本身就体现出一种精神的美来。这种以独特的技艺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就更能给人以深刻和强烈的审美感受。
总之,舞蹈的形象性、感染性、独创性和技艺性是形成舞蹈意境意蕴美的四个基本审美特征。在一个舞蹈作品中具备了这四个审美特征,才能成为一个为观众所喜爱、给人以美感的优秀舞蹈作品。所以,在任何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中,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往往都是相融一体,互不分离的。
五、自我感悟和评价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一句话:有境有蕴。本人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舞。通过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中国舞的一些要领,发现舞蹈的意境美在舞蹈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通过自身实践和理论系统等多方面的学习中,也逐步感悟到意境在舞蹈中起的神韵作用。然而在我国目前舞蹈研究中,有关舞蹈的意境美的方面的研究甚少,我觉得这是我们舞蹈研究领域的缺陷,尽管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改观,但我认为远没到位。另外我们有些学员只是一味追求形体动作的优美和准确,这样只能把老师教的东西教条式地硬搬在自己的身上,这样很难让观众感悟到舞蹈艺术的精髓,也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我期望有关舞蹈意境美的创造逐步规范和完善,使我们中国舞蹈走向更高、高深的艺术境界。
六、结语
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学生,应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领悟世界文化的精义,尤其从各个角度来审视和体察中国舞蹈如何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和未来。正像秋瑾的两句诗:“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参考文献:
[1]雪天,心天.舞蹈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刘青戈.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P241-251
致 谢
本篇论文完成之际,也是大学生活结束之时。大学四年的生活将是我记忆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姚琳老师,您严格地要求,启发引导式的指导方式,使我受益匪浅。感谢大学中曾经言传身教我的所有师长,你们的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在此,我谨向所有对这篇论文提供过帮助和指导的人,表示我真诚的感谢!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舞蹈专业04级2班张维 指导教师: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