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向着太阳的舞蹈——刘敏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读后 在军队舞蹈表现的内容切换中,舞蹈形态由最初对苏军舞蹈的追随,逐渐形成了“歌舞活报剧”这一人民军队舞蹈特定的、有效的艺术表演形式。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我们常常认为它是继1964年《东方红》、1984年《中国革命之歌》之后的第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其实,这一大型的演艺形态由来已久,往前可以在1949年的“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中看到雏形,再前溯便可以在《无敌红军》、《开辟第二战场》等“大型歌舞活报剧”中觅到踪迹。可以说,这一演艺形态的成熟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业、与人民军队舞蹈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只要提起我们的人民军队,军歌的旋律就会在耳旁萦绕,就会看到一支脚踏祖国大地、肩负人民希望的队伍向着太阳前进……人民军队的职能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扩红救亡”,在新中国成立后是“保家卫国”,而人民军队的舞蹈则在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传扬战绩、讴歌英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是对我们人民军队“向着太阳的舞蹈”一个盛大而恢弘的礼赞! 自1927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走过了80余年的辉煌历程。在人民军队建军的前20年(1927年8月至1946年9月),人民军队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致力“扩红”的土地革命时期和全力“救亡”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军队舞蹈最初“扩红救亡”的革命担当。“扩红救亡”指的是这一时期军队舞蹈活动作为宣传鼓动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中央苏区时期“分田扩红”的政治任务,随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转移,实现着向“抗日救亡”的政治斗争切换。在军队舞蹈表现的内容切换中,舞蹈形态由最初对苏军舞蹈的追随,逐渐形成了“歌舞活报剧”这一人民军队舞蹈特定的、有效的艺术表演形式。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我们常常认为它是继1964年《东方红》、1984年《中国革命之歌》之后的第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其实,这一大型的演艺形态由来已久,往前可以在1949年的“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中看到雏形,再前溯便可以在《无敌红军》、《开辟第二战场》等“大型歌舞活报剧”中觅到踪迹。可以说,这一演艺形态的成熟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业、与人民军队舞蹈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民军队舞蹈在“新秧歌运动”中的贡献,这便是“部队秧歌剧”或“部队歌舞剧”的形态建构。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下,人民军队各部队的“战斗剧社”纷纷以“秧歌剧”的形式来讴歌战斗英雄和生产英模,《刘顺清》一剧成为当时的代表。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不少文艺样式都在溯寻本门艺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形象的塑造,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军队舞蹈在这方面的成功创造:继《刘顺清》之后,人民军队的舞蹈讴歌了《罗盛教》和《不朽的战士》(黄继光),讴歌了《狼牙山五壮士》和《八女投江》,讴歌了《刑场上的婚礼》(周文雍和陈铁军)和《割不断的琴弦》(张志新),讴歌了《骄杨颂》(杨开慧)和《红梅赞》(江姐等)……如果加上非真名实姓的共产党员形象塑造,那更是数不胜数!除前面提及的《骄杨颂》和《红梅赞》外,大型舞剧还有《五朵红云》、《蝶恋花》、《高山下的花环》、《铁道游击队》、《三家巷》等等。可以说,让共产党员的形象成为舞蹈创作的亮点,是人民军队舞蹈对中国现当代舞蹈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在论及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历史发展时,舞史一般称吴晓邦、戴爱莲为中国“新舞蹈”的先驱者。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中,也能看到吴晓邦先生为人民军队舞蹈工作所做的贡献,这便是在全国解放前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舞蹈队——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所属舞蹈队创编的《进军舞》;稍后,吴晓邦先生又向这支舞蹈队传授“自然法则运动”的技术和理论,为军队舞蹈及时、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服务军事斗争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其实,在人民军队舞蹈工作中最早发挥重大作用、并且也当之无愧于中国“新舞蹈”先驱者的是李伯钊。李伯钊于1926年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习期间深受苏联红军舞蹈和俄罗斯民间舞蹈的影响,对“现代舞之母”伊萨多拉·邓肯在莫斯科用舞蹈表演《国际歌》留下深刻的印象。1931年回国来到中央苏区后,创排了《工人舞》、《农民舞》、《红军舞》等作品,为严格意义上的人民军队舞蹈拉开了序幕。我认为,李伯钊的舞蹈实践不仅证明她是人民军队舞蹈的拓荒者,也证明她是中国“新舞蹈”的先驱者。今年恰逢李伯钊诞辰100周年,对于她与吴晓邦、戴爱莲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鼎足而立的地位应给予高度的肯定。 人民军队舞蹈由于服务于宣传工作的主要功能,在其发展壮大的积极探索中,长期担任军队舞蹈领导工作的胡果刚功绩卓著。在军队舞蹈建设中,胡果刚提出“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专业思想,使军队舞蹈队伍在“专业化”建设之初,就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各种舞蹈方法,包括芭蕾技术、“自然法则运动”和各类民族民间舞,并且提出“中国部队舞蹈艺术应该采用民族形式,要善于从民间舞蹈中去找出能表现今天人民思想感情的动作”。人民军队舞蹈的研究者们认为,当今军队舞蹈能以“当代舞”之名另辟蹊径、独立门户,最初就得益于胡果刚的专业思想。也因此,我们人民军队的舞蹈真正坚持着“三贴近”的原则,在英雄主义、崇高理想、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重建上领跑于我国舞蹈界。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之花绚烂、编导之星璀灿:历久弥新、意味隽永的作品有《飞夺泸定桥》、《艰苦岁月》、《三千里江山》、《丰收歌》、《洗衣歌》、《战马嘶鸣》、《夜练》、《采药歌》、《再见吧,妈妈》、《金山战鼓》、《海燕》、《黄河魂》、《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千层底》、《穿越》、《云中的日子》、《酥油飘香》、《士兵与枪》等等;扎根军旅、领跑舞坛的编导有查烈、张文明、黄素嘉、门文元、刘英、蒋华轩、张继钢、苏时进、赵明、陈惠芬、杨威等等,还有在改革开放以来声震舞坛的表演艺术家刘敏、杨华、王霞、华超、周桂新、沈培艺……实际上,中国现当代舞蹈的辉煌始终释放着人民军队舞蹈的能量!事实上,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庆典中,张继钢担当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总导演,本身也从一个视角说明了人民军队舞蹈的成就与力量。 可以说,礼赞着人民军队舞蹈史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在记叙那些“向着太阳的舞蹈”之时,更深入地揭示了人民军队 “向着太阳舞蹈”的动力和定力的根源,它既坚守着“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革命传统,更正视着“打得赢,不变质”的时代课题……应当说,革命传统的坚守和时代课题的正视也是我们当今文艺创作需要坚持和高扬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