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的无言诗篇属于整个欧洲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携“芭蕾之父”布农维尔代表作登陆沪上,安徒生曾在观看舞剧《拿波裡》后写信赞叹———
他的无言诗篇属于整个欧洲
改编自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同名作品的三幕芭蕾舞剧 《拿波裡》,讲述了渔夫的新娘遇上风暴被海神相救却藏匿,渔夫费尽心机找到新娘并最终皆大欢喜的故事(东艺供图)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携“芭蕾之父”布农维尔代表作登陆沪上,安徒生曾在观看舞剧《拿波裡》后写信赞叹———
本报记者 周敏娴
丹麦作家安徒生曾经在观看舞剧《拿波裡》 后写信给“芭蕾之父”奥古斯特·布农维尔:“你的无言诗篇不单是为丹麦创作的,而是属于整个欧洲的。”作为今年上半年沪上最重磅的舞蹈类演出之一,布农维尔的代表作芭蕾舞剧《仙女》和《拿波裡》,将由集“世界十大芭蕾舞团”“三大古老芭蕾舞团”“六大芭蕾学派”于一身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跨越半个地球带到沪上,首次献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上海舞蹈家黄豆豆极为推崇芭蕾经典之作 《仙女》,“这是芭蕾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它第一次让人们看到,芭蕾舞演员能站在‘足尖,上跳舞”。从此以后,足尖鞋才慢慢成为芭蕾女演员的标配,并且,剧中背著白色翅膀、用脚尖跳舞的舞台形象由此流转开来,被后来的很多作品仿效、传承,其中就有被看做是芭蕾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标志———俄国芭蕾大师福金创作的 《仙女们》。
布农维尔与安徒生的深厚情谊
丹麦皇芭的核心人物舞蹈大师布农维尔与丹麦的另一位“文化符号”人物童话大师安徒生是极为要好的朋友,同时布农维尔也是安徒生芭蕾演员梦的见証者。
1821年的一段时间,安徒生几乎每天都去拜访巴德斯图斯特拉德芭蕾舞教师达伦一家,想要在达伦的5幕芭蕾舞剧作品 《阿米达》 中谋求到一个角色。但艰苦、严苛的芭蕾舞训练对于雄心勃勃又毫无耐心的安徒生来说非常艰难。尽管他在宫廷剧院冰冷的舞台上度过了许多个早晨,努力伸直腿做一个又一个“巴特曼”芭蕾舞动作,最终也隻能在 《阿米达》 中扮演一个凶猛的侏儒。
1821年4月12日,是 《阿米达》上演的日子,布农维尔同他的父亲一起参加了演出。但那是一次失败的演出经历———安徒生最后的动作完成得不好,一头撞在了道具石头上,直到落幕后仍然呆在原地。和安徒生年龄相仿的布农维尔曾在自传中回忆说,观众对这部戏剧的最终反应是“没有任何明显表达不满的迹象,但有不祥预兆的窃笑”。
但这些并不妨碍两人成为知己好友,布农维尔甚至还为安徒生做过媒。1843年,有“瑞典的夜莺”之称的女高音珍妮·林德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访问。在此前,1840年,安徒生曾拜访过她。在那次会面时,用安徒生自己的话说,珍妮对他“比较冷淡”。恰好布农维尔的夫人和珍妮是好友,所以布农维尔提出要让两人再次见面。虽然这段浪漫故事并没有圆满结尾,但安徒生深爱珍妮·林德一生,并最终以她为原型写出了 《夜莺》。
布农维尔和安徒生还有著一个关于芭蕾的美丽约定:安徒生用笔来书写芭蕾,布农维尔则用足尖来舞蹈童话。而这个约定也一直贯穿在两人日后的事业之中,童话题材因此成了布农维尔芭蕾作品中最重要的题材,他用舞蹈给童话赋予了现实的意义,使得丹麦芭蕾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戏剧力量。安徒生曾在观看舞剧 《拿波裡》首演后写信给布农维尔说:“你给我们一个作品,使我整个身心异常满足。你确实是个人物,是的,你的无言诗篇不单是为丹麦创作的,而是属于整个欧洲的。”
自成一体的“丹麦芭蕾学派”
作为世界上以“皇家”命名的芭蕾舞团中最古老的一支,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创建于1748年,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团中排列第三。创始之初舞团隻有12名演员,如今,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共有演员90余名,其中80%来自丹麦本土。对于“丹麦皇芭”而言,在提高古典芭蕾水平和引进创作现代芭蕾的同时,舞团也在继续传承丹麦芭蕾艺术的传统风格。
有著“芭蕾之父”美誉的布农维尔通过对演出剧目的创作、改编以及对芭蕾教学的影响,使原本深受法国芭蕾影响的“丹麦皇芭”成长为具有独特自我风格的“丹麦芭蕾学派”,不仅为世界浪漫主义芭蕾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也对后来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比较法国学派的优雅和俄罗斯学派的大线条,布农维尔创造的舞蹈风格流畅而轻巧。丹麦芭蕾学派的演员以舞姿优雅、动作轻盈闻名于世。尤其以小腿部分的训练最为严苛,跳跃于空中的快速、小巧而迅速的双腿击打动作,轻捷中包含内在功力,气质雄健而自然典雅,规范严谨却华彩纷呈。有专家指出,丹麦学派中,由于身体差异性,小腿力量更大的男演员容易出彩;丹麦学派的服装也特别凸显小腿,比如说 《仙女》 中就有男演员穿露出小腿的苏格兰裙子跳舞,很有特色。
事实上,《仙女》 背后还有一个温馨的故事。法国芭蕾舞女演员玛丽娅·塔裡奥尼身型娇小,父亲老塔裡奥尼为了让心爱的女儿能站上舞台,为她量身定制了“足尖鞋”,穿起它,玛利娅变得高挑而挺拔。最终,站上舞台的玛丽娅以突出的大跳和“足尖功”成功塑造了轻盈飘逸的仙女形象,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芭蕾的先河。1836年,布农维尔将这部舞剧搬上丹麦皇家剧院,后来成为丹麦芭蕾学派的代表名作并流传上演至今。
布农维尔一生共创作了50余部作品,除了 《仙女》 之外,《拿波裡》《舞蹈学校》 《花节》 等在国际舞台上常演不衰。改编自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同名作品的三幕芭蕾舞剧 《拿波裡》,讲述了渔夫的新娘遇上风暴被海神相救却藏匿,渔夫费尽心机找到新娘并最终皆大欢喜的故事。与 《仙女》不同的是,《拿波裡》 的剧本颇受北欧民间史诗影响,布景服装和人物性格带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在浪漫主义芭蕾舞台上十分罕见。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