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国标创编舞的空间是巨大的,国标舞在舞蹈类是非常突出的类型,虽然它也是体育赛事,但从本身看来它的雏形一定是舞蹈,它并不仅仅是竞技。所以在表演舞的这个领域开拓后,我觉得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去了解国标舞,喜欢国标舞,因为观众审美不仅仅只是肢体的运动,他们更容易被一种具体符号性的东西所吸引。所以当国标舞从赛场向剧场舞台过渡时,使用艺术表演舞这样的创作形式,我认为是很巧妙的。
如何看待中国题材在国标舞创编中的运用?
在作品的创作中,我认为作品的艺术性一定是第一位的。当然,我本人是比较推崇使用中国题材来进行创作的,国标舞虽然是西方的语言,国标舞的女孩穿高跟鞋,但芭蕾舞更是啊!他们立着足尖,但这都不要紧,你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非常经典的作品。所以我们在国标舞的创作上,我认为是可以找到好的方式,投入更多的资源做出经典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吹一阵风而已。
当然,这样的创作是非常有难度的,我们知道国标舞文化的源起和形成,包括它现在所有的动作和肢体的符号,是具有西方特色的,那么如何跟中国题材进行结合,而且结合得好,我觉得确实需要再整体去考虑,一定不能是两张“皮”。比如说,一个单纯的古典舞的素材,拿来加一些国标舞的步伐,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显得有一些单薄了,完全可以把题材本身的内容与国标舞现有的整个肢体符号,做一个深入全面的考虑,这样作品的呈现才是更具有说服力的。
我想不单是国标舞的作品,粗制滥造一定不会有好的艺术作品,比如说你做一顿好吃的饭都需要时间,何况是艺术作品呢?一定要用心去打磨。
个人对于国标舞艺术创编舞的一些建议?
作为我本人来说,我的建议可能就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真正的编导走进这个圈子。因为创作是有规律的,但我也同意国标舞的演员自己来进行创作,但是也容易形成一个问题,比如之前就有老师跟我们探讨过,有可能这样会出现直接把套路搬上舞台来的情况。如何能让编导去真正了解国标舞的文化,以及国标舞的肢体特色,找到合适结合的点,我觉得这是一个集体的智慧。
未来,是否有进行国标舞作品创编的想法?
我非常爱国标舞,也很喜欢国标舞演员的表现力。我们最近做的一个作品叫《26分贝》,是关于一个残疾儿童追求艺术梦想的故事,里面男二号医生的角色,用的就是一个国标舞男演员。
虽然我是中国古典舞专业,但是我对很多创作都非常感兴趣,有意思的是,2010年的12月我和齐志峰老师一起去了香港,俄罗斯的专家来跟我们做轮椅国标舞的讲习,因此我自己对这方面是有基础的,也曾经在一个院校杯有做过轮椅国标舞的表演。我对国标舞有特别的情结,也会一直关注艺术表演舞,如果有可能的话,未来我会继续跟这个领域紧密地结合。
来源:尚舞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