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日,兰州因舞蹈而绚烂多彩。
2014年12月18日至24日,第三届甘肃舞蹈“飞天奖”大赛暨首届甘肃“小桃李杯”校园舞蹈比赛在兰州举办。来自全省各地专业艺术院团和院校的舞蹈演员、学生,通过舞蹈大赛这个平台,充分展示了各自的专业训练、学习和创作成果。经过4天7场精彩而激烈的角逐,《新月梆声》《律动》等作品荣获作品金奖,一批舞蹈表演人才、创作人才崭露头角,令人欣喜地看到了甘肃舞蹈艺术近两年取得的长足进步。
甘肃舞蹈“飞天奖”是由省委宣传部批准,省文联、省舞蹈家协会共同组织创办的省级专业赛事,与中国舞蹈“荷花奖”相对应。获得“飞天奖”并符合“荷花奖”评奖要求的作品,将被推荐参加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此次大赛同时增设了首届甘肃“小桃李杯”校园舞蹈比赛,旨在以比赛的形式促进、提升甘肃舞蹈艺术基础教育水平,与“飞天奖”一起,打造成甘肃又一个舞蹈知名赛事品牌,建立涵盖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从业等三个层面的舞蹈赛事体系。“飞天奖”自2008年举办以来,为繁荣和发展甘肃舞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逐渐成为甘肃文艺的品牌赛事。
此次比赛组委会坚持“高水准、严要求”的评奖原则,特意邀请了中央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院等国内顶尖舞蹈专业机构的知名专家和甘肃有关专家一起参加评审,使一场省级赛事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运行,彰显了“权威性、导向性、专业性、公正性”。
大赛共收到全省各市州、文艺院团、专业院校及个人参赛者的报名作品300余件。经初评、复评,两项赛事共有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当代舞、现代舞在内的149件作品入围决赛。
从大赛的舞台呈现来看,以强烈的西部气质、甘肃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甘肃舞蹈创作、舞蹈教育的现状。
题材丰富多样
一是深入挖掘多种文化资源,从中寻找艺术灵感。有的取材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自然和人文,如群舞《大漠胡杨》、独舞《兰陵王》、三人舞《欲逐飞天》;有的致力于表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如《陶·印》《陶鼓祭》《羯鼓》《炫舞卦扇》《孙武子》;有的从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中汲取营养,努力展现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如《新月梆声》《律动》《格孜达尔》等;有的从诗歌、小说、电影当中另辟蹊径,如《钗头凤》《国王的玩具》等。
二是关注现实生活,体察内心情感。现实题材的原创作品在本次大赛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并且有良好的表现。如反映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我的城》《职来职往》《呼唤》《致青春》;反映农村社会生态的《空巢的孩子》《留守娃》;还有表达年轻人细腻情感的《致闺蜜》《最后的日子》;表现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人性光辉的《让爱前行》等。
原创节目比例大幅提升
本次参赛舞种涉及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当代舞和芭蕾舞,门类齐全;参赛队伍覆盖面很广,有本科院校、艺术中专、艺术院团和个人。
从比赛结果看,荣获作品金奖的节目《新月梆声》《陶·印》《纱韵》《陶鼓祭》《索艾纳》《律动》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代表了大赛的整体风貌和艺术水准。
首次参赛的芭蕾舞是本届大赛的亮点。成立不久的兰州芭蕾舞团以独特的风采、精湛的技艺、精彩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尽管参赛节目以学演经典剧目片段、变奏为主体,但是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展示了不俗的功力。
根据本届“飞天奖”要求,除芭蕾舞之外,所有参赛节目均为原创。相比上一届的占比30%,这是巨大的进步。本届大赛中原创节目从数量、质量来看,都显示了甘肃舞蹈教育和创编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批新人新作脱颖而出,加强了甘肃舞蹈艺术人才储备、作品储备,为甘肃舞蹈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增添了厚度。
“小桃李杯”比赛检阅甘肃舞蹈教育成就
新增设的首届甘肃“小桃李杯”校园舞蹈比赛,目的是以比赛推动舞蹈教学。省内主要艺术院校全部派队参赛,十几岁的少年舞者与成年职业演员同在舞台上尽情绽放,他们的清新、蓬勃与职业从业者的娴熟、激情都成为舞台上迷人的风景。
作为一次全省范围的舞蹈大赛,本届“飞天奖”和“小桃李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术研讨不够,专业交流不足,有些节目出于鼓励的目的进入决赛,对大赛整体质量有一定影响,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提高。
甘肃舞蹈具有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甘肃舞蹈人以非凡的艺术观察力和领悟力发掘、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敦煌舞派,为丰富中国舞蹈艺术做出过突出贡献,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为代表的甘肃舞蹈在全国舞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我们相信,只要在艺术道路上勇于追求、坚持不懈,甘肃舞蹈的明天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