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13日电(记者 曹迪 实习记者 马文慧)这个美国姑娘有一个好记的名字,叫做“中美”,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这个美国姑娘从出生起她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出生的美国女孩中美。 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马文慧 摄
中美出生在大连,跟父母来到北京后便在东方歌舞团学习舞蹈,开始接触中国舞。6岁时,中美回到美国生活,回国之后她依然没有放弃舞蹈,在中国学习舞蹈的经历令她一直念念不忘。高三那年,中美作为交换生重新来到中国,这一次她决定不再离开这里。
大学四年,中美坚持每天6点练早功。 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马文慧 摄
中美说,小时候对中国的印象只有舞蹈,再次回到中国之后才开始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相处。高三那年,中美在一个中国家庭里寄宿,在她考学之前,寄宿家庭的阿姨带着她到处补身体,吃燕窝,后来为了让中美保持身材,阿姨还要求全家人不能吃太多肉。对此,中美觉得又好笑又感动,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自己的爱。
中美参加舞蹈表演。 图片由本人提供
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起初,中美在班级里显得格格不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学习顶碗舞时,同学们都自己在寝室偷偷练习,而中美却头顶着碗走在校园里,连吃饭都顶着碗,吸引了不少目光。在与中国朋友的慢慢交往中,中美发现中国人比较内敛,虽然与自己不同,但她也能够理解。如今,中美也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性格收放自如。
每天中美都会保持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出门。 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马文慧 摄
凭借一口流利的中文和优秀的舞蹈功底,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大二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美被邀请到电视台去表演,后来参加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除了舞蹈表演,她也会受邀参加综艺节目,比如《我为喜剧狂》、《我要上春晚》等,或是主持北京青年联合会等举办的活动。中美说,起初在外面表演时看到好看的舞蹈就会不自觉地模仿,时间长了会迷失自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发现坚持自我,保持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现在她也不再去盲目跟从别人。
作为一名舞者,舞蹈鞋从不会离手。 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马文慧 摄
中美说最令她高兴的是通过参加节目见到了自己从小的男神——六小龄童。虽然参加的活动不同,但她认为无论是主持还是舞蹈都是相辅相成的,将喜剧中的幽默,主持中的正式,还有她对中美两国文化的理解与舞蹈融合起来,她慢慢地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舞蹈风格。
中美在大明湖边跳扇子舞。 图片由本人提供
杨丽萍是中美的偶像,她喜欢她的潇洒、自在和对舞蹈纯粹的追求。在她看来,做艺术不应该掺杂太多杂念。因此中美特别喜欢回归到大自然中跳舞,她曾去三里屯找人最多的地方录视频,也曾在北京胡同里、大明湖边即兴跳上一曲。
2015年,中美去少林寺学习功夫。 图片由本人提供
由于经常参加各种演出,中美笑着说自己可以免费游中国。每到了一个城市,她都喜欢慢慢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舞蹈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只有更加了解背后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表现舞蹈,尤其是跳中国民族舞。她很庆幸自己会中文,这也让她有机会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
中美在活动中跳印度舞。 图片由本人提供
中美的班级里只有她一名外国人,因此她说自己从来不敢逃课。她也会像中国学生一样,逛淘宝,热衷于网购,甚至偶尔会冒出想开个网店的想法。虽然她自己没有察觉到,但身边的朋友说,中美越来越像是个地道的“中国人”。
中美不仅是校园明星,也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外活动。 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上大四毕业的中美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她认为艺术与教育是分不开的,每一名搞艺术的人都会或多或少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这次自己的毕业论文也是中国儿童舞蹈教育比较方向。她说,也许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舞蹈教育工作者。
中国大学四年的学习,令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马文慧 摄
中美说,未来她希望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生活,而眼下中国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她热爱舞蹈,也同样爱着中国文化,她希望自己在表达舞蹈艺术的同时,也能够传播中文与中国文化,让更多的美国人、外国人了解中国。
中美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舞蹈并在中国求学。 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马文慧 摄
中美,这个一开口讲话会令人觉得与中国人无异的美国姑娘,通过对舞蹈的追求,不自觉地将中西方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